在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,他們好吃,且對飲食極為挑剔。這種挑剔并不是單純追求昂貴的食材,而是對某一口味有著十分頑固的執著,有人嗜醋如命,有人無辣不歡,更有甚者只吃現宰活鮮。我們如今常以貪欲之獸“饕餮”的名字代稱他們,也就是所謂“老饕”。
老饕們并非美食家,不僅口味各不相同,且對美食的評價極為主觀。這種個性、單一的偏愛,在汽車界也能找到對應的群體,他們自始至終都鐘愛某個車系,或某一品牌,甚至是某款車型。
如果堅持油混二十多年的豐田突然推出了一款純電轎車,大部分普通人會選擇暫時觀望,而就是有這么一幫“老饕”,預售剛開始就樂于下單嘗鮮。究竟是什么原因驅使著他們?這臺車又蘊含著什么魅力?
要說豐田近幾年在設計方面做出的最大改動,那非新能源的bZ系列莫屬。bZ3作為該系列的第二部車型,在造型上跟它的前輩bZ4X一樣,都忠實還原了bZ SDN概念車的設計,采用封閉式錘頭鯊前臉,并引入貫穿式的頭燈與尾燈,車身使用更多的折線和隆起進行裝飾。
進入車內之前,bZ3電子門把手的設計讓我們印象深刻,采用了與眾不同的內翻設計,開門時需要將手伸進門板,車內的門把手開關也一樣內嵌于扶手里側。這樣做是否更具實用性還無從參考,但值得肯定的是設計師創造思維在線。
也許是此前對純電市場的陌生,bZ3的內飾與bZ4X相差甚遠,除了懸浮式儀表盤和旋鈕式換擋,其余布局幾乎都作了調整,整體風格更時
激進的同時難免會存在一些過度設計:如方向盤兩側跟性能燃油車一樣的“換擋撥片”,實際卻是大燈和雨刮的撥桿;而轉向燈以按鍵形式放在了方向盤兩側。個人看法是,這類習慣性的操作功能不應做出太大調整,但也許這就是電汽化時代的魅力——一切皆可顛覆。
bZ3的車身尺寸為4725x1835x1475mm,就官方賦予它中型車的身份來說,這樣的身板放在當下A+車型越來越多的市場里,不見得有多壯碩;但2880mm的長軸距則顯示出電動車的優勢所在。
空間上,由于掀背式造型與底部電池的占用,bZ3的后排高度較低,好在前后距離足夠寬裕且后排座椅的傾角較大,實際乘坐中并不會感到壓抑。另一點好評的是,前排中央扶手的下方是鏤空的,這種設計讓后排中間乘客也能有很好的腿部空間。
由于定位是城市家用轎車,我們進行測試的道路也都集中在城市快速路與高速公路。bZ3的底盤采用的是前麥弗遜+后連桿支柱的懸掛組合,在路面鋪設較為平整的情況下,底盤對細碎顛簸的過濾很到位,振感不會直接傳遞到車內,風噪與胎噪的隔絕也做的相當不錯。
與舒適相對的,bZ3的駕控表現則中規中矩,有不足也有亮點。其方向盤轉向比較大,轉彎時不算靈敏,變道也稍顯笨拙,但車身的指向性以及輪胎的抓地力都不錯??傮w而言,這臺車對于激烈駕駛的適應性不高,但也符合它城市代步車的定位。
動力方面,我們試駕的長續航Premium版采用總功率180kW的前置單電機,峰值扭矩303N·m。實際測試中,這臺車展現出了極為線性的動力輸出,百公里加速約在8s上下。雖然加速性能不是特別暴力,但勝在平順;踩下電門踏板后,動力如山泉般緩緩流出,不存在電車特別明顯的起步推背感。
最令人關注的就是這臺車在“電”方面的變化。眾所周知,bZ3并沒有繼續沿用bZ4X上的自研系統,而是選擇了由比亞迪提供的三電系統。它使用容量65.28 kW的磷酸鐵鋰電池,官方給出的CLTC續航為616km,電耗實測穩定在百公里14kW左右,這體現出豐田對能耗的把控功力,讓bZ3滿足日常生活綽綽有余。
跟主流新能源車型一樣,bZ3全系標配了L2級別的輔助駕駛,車機的界面較為傳統,使用效果算不上稱心如意,但至少操作流暢,沒有出現卡頓等比較嚴重的影響。此外,其它如語音識別控制,空氣凈化等功能也一應俱全。
一臺家用車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明顯缺點,就跟豐田燃油與混動車型一樣,bZ3在性能、外觀、舒適度等方面實現了良好平衡。純電的布局讓車型的定位更加靈活,若只是滿足基本需求,它可以是卡羅拉的上位選擇;更進一步,它也能是亞洲龍的下位替換——雖然純電消費者的需求與燃油車大概率并不重疊。
看似激進的bZ3并沒有脫離豐田最基本的調性?!暗嗡┦?,非一日之功”,與其急功近利的造出一臺縫合性能怪獸,不如在穩固基本優勢的前提下,逐步做出改進,畢竟“實用”才是選擇該品牌的老饕們最中意的“味道”。